山东出生的院士
作者:wlsky 日期:2006-09-07
吴养洁
男,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54—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一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经SCI等检索,已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400多次。他主持完成的“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50余人。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解思深
物理学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岛。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科技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做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温度、气体种类和压力、催化剂及衬底对其产率、质量和管径分布影响的一些经验规律;发明了可控制多层碳管直径的定向生长方法,制备出离散分布、高密度和高纯度的定向碳管列阵;首次对多层碳管的拉伸特性进行了研究,单个多层碳管径向的压缩性质,及高温、高压下多层碳管的相变规律;首先观察到了碳管的三阶拉曼谱、三阶光学非线性效应;首次发现多层碳纳米管的声子谱具有平方结构,低温下比热与温度成线性关系;首先用连续介质弹性理论得到碳管的弹性自由能表达式和碳管的平衡形状方程及可能的形状,与实验符合很好。另外,在超导氧化物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测定上有过重要的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炳炎
(1934.10.14-)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人。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708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设计的"向阳红"号远洋调查船、"813"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的开拓性研究等都是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在长期研究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洁
1937年6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共党员,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9月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四川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首席教授。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2月负责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利用超导约瑟夫森效应监督并保持国家伏特基准"并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晋级为研究员。1987年10月-1990年10月在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任客座研究员,获美国商务部NIST奖状。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负责完成了"国家电压基准"并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巴黎米制公约大会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为米制公约组织最高学术机构,由48个会员国政府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出的18 名委员)。1994年以来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4月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佟振合
有机化学家。生于山东梁山。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利用特殊微环境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并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研究了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曲钦岳
男,天体物理学家。山东牟平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密星体的一种新类型,并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质量极限;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异的超新星遗迹的理论模型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济生
1943年5月31日出生于山东济南。 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方面,发现了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提高了定轨精度。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各型号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专著《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对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在卫星测控工程方面,对卫星测控软件系统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设计思想,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测控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敦欣
海洋学家。 生于山东即墨。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太平洋发现“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独立于氧的一个保守量的概念引入大洋环流反演模式,提高了反演模式的确定性和计算精度;提出的浙江沿岸上升流非风生机制,修正了传统的风生沿岸上升流理论;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现象,推进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沉积之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嗣瀛
1925年4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培养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博士后2人。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宝荣
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1月3日出生于山东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获博士学位。曾任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和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和在不同海洋环境下控制材料腐蚀的工程技术系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和《海洋腐蚀一落千丈防护》两本专著和三本论文集。共发表论文135篇(其中SCI收录15篇,CA收录51篇),倡导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担任首届主任,培养了2名博士后、7名博士生和多名硕士生。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业立
1938年3月29日出生,物理海洋学与海洋环境工程专家。山东省荣成人。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2年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在海波理论、海洋环流理论,海洋遥感动力学和海洋数值模拟等领域都有创新性的开拓性工作。首先提出并独立设计研制具有相互作用功能的风浪流联合数值模式、全动力漂油数值模式和联合概率统计方法,解决了石油开发和海上工程环境研究的关键技术。通过国际招标承揽多项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区和国内海上油田的工程设计参数计算,被国外海洋石油界誉为国际一流水平的工作。开拓海洋遥感动力和数值解译技术、海洋遥感资料同化技术和海洋遥感机理研究新领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立信
1942年12月12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曾任教授、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现任青岛大学眼科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教授、研究员。作为首位人员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临界诊断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先在国内外提出角膜组织是单纯疱疹病毒I型除三叉神经节外,又一潜伏和复发源地理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4500余例角膜盲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撰写出版了我国首部《角膜移植学》专著。是我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之一。近六年来,为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7000余例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主编出版和再版了《人工晶体植入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9篇,居1978-1999年中华眼科杂志撰稿人(第一作者)之首,被Medline收录43篇。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主编6部。培养博士8名,硕士35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秉聪
1921年10月10日出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山东省黄县人。1948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青岛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根据我国有大面积松软地面需开发利用的实际,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理论上,首次提出"畸变模型理论"、"半步行理论"、"仿生步行与仿生脱附理论"。在工程实践上,主持解决我国拖拉机下水田问题,发明的半步行轮已在宁夏农村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研制的仿生脱附技术与材料已形成10余种中试产品,主持创建仿生技术与仿生材料中试基地,使仿生步行机械和仿生脱附技术进人工程化实用阶段。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华诗
(1939.8.28-)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山东省夏津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校长。教授。1967年参加完成"海带提碘新工艺规模生产"工程,为我国海带提碘工艺奠定基础。 1975年主持研制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生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4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PSS(西药),经设计投产,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世纪90年代又发明研制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藻维胶囊等4个系列的保健品,且全部建厂投产。共获5项发明专利。创办我国唯一的海洋药物化学专业,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福绥
1927.12.27-)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生于山东省昌邑县。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早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而后转人生态学及动物地理学研究,均作出一定成绩。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和养殖学研究。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创建了贻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地推动了贻贝养殖产业化。1982年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研究解决了海湾扇贝移植后的许多生物学问题,并在产业化规模上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的关键技术,并致力于向社会推广,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化。至1996年累计产量达150万吨,产值约60亿元。20世纪90年代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至南海与东海,现已初具产业规模。进行的引种复壮研究,及时解决了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衰退问题,保证了养殖产业持续发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陈家庚农业科学奖1项及省部级奖多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 运
1952年9月出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技术定量诊断瓣膜性心脏病的四个全新模式和计算公式,被国际上公认为“张氏模式”。在国际上较早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导管与多普勒同步血流动力检查、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等多项技术,显著提高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9篇,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和《介入性超声心动图学》,参编专著13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法箴
1935年5月13日出生,海水养殖专家。山东省莱州人。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开创了中国的对虾养殖业。20世纪70年代成功地进行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80年代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成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跨人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承鲁
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生物学研究,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
叶连俊
男,民族:汉。1913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中共党员。193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理学士。1945~1947年考取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进修水文地质学,并参加了在美国垦务局进行的长江水坝设计有关的地质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及博士生导师。曾任地质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沉积学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沉积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北京市科协会员;国际沉积协会理事;地科联沉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及《科学通报》两刊副主编;《地质学报》及《地质论评》副主编:《地质科学》主编;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五十年代以前,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调查研究工作。1984年主持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五十年代以后,响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工作重点从事沉积学,特别是沉积矿床学工作。1952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沉积学研究室;1978年创建了中国沉学会及《沉积学报》,促进了沉学及沉积矿床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独著或合著(第一作者)中英文专著十余卷。在矿种方面主要对锰、磷、铁、油气、铀、金等做了较多工作。结合中国的具体地质特点,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见解。如:《中国锰矿床的沉积特点》、《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建造》、《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中国磷地岩》、《沉积矿床物理富集成矿说》、《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说》《生物-有机质成矿说》(共三卷)等等。在上述这些论说中所反映的一个总的事实表明沉积成矿并非单一作用的产物,而是一个受地质背景制约的多因素多阶段长期演变过程的产物;是表生带生物、化学、物理三大沉积地质作用交互制约和迭加的综合。是地球化学、地质物理及生物兴衰繁衍的综合产物。成矿是事件性的;是表生带地壳物质演化与变革沉积分异的产物。成矿是特定沉积环境和地质结构背景的产物。为了辩认不同质量和规模的各种经济矿床的时空定位规律和标志提出了如下事实及概念:即"含矿建造"、"含矿岩系"、"成矿系列"、"成矿序列"、" 成矿旋回"、"成矿时代"、"成矿周期"等控制成矿进空展布规律的物质基础,作用过程及地质背景条件;工业矿床的具体“时空定位”还受“边界效应”及“沉积间断效应”的制约。从具体矿床的质量优劣及规模来看,更多地是受所属"地体"的稳定程度及"限矿构造单元"继承性的制约。这些都可作为"成矿预测工作"的具体操作依据。四十年来共计培养硕士生20人,博士生23人,博士后6人。五十年来获得国家级及院部级的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及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奖等十余项。最近合作完成的《我国重要金矿的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三);《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和成矿背景》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获一九九八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郭 雷
1961年 11月生于山东淄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自动控制专业。1982年至1987年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87年应邀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89年回国。此后,作为访问教授多次赴欧、美等国短期访问。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系统科学研究。他所研究的动态系统涉及随机性、不确定性、非平稳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等实际中普遍存在的复杂性特征。迄今发表专著2部,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1991—1993年任美国学术刊物《SIAM控制与优化》副主编。1999-2002年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系统辨识委员会主席。1993年因解决了“最小二乘自校正调节器的收敛性与稳定性”这一国际控制理论领域20年悬而未决的著名难题,而获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三年颁发一名的“青年作者奖”。1998年,因“对随机系统自适应控制和递推辨识理论的贡献”而当选为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Fekkow),曾于1987年和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9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曾于199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作1小时大会报告,并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
崔尔杰
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高阳。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开展航天器非定常气动力和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突破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提出利用非定常激励进行流动控制获得高升力的方法并揭示其机制;建立和发展复杂飞行器外形考虑气动干扰的气动弹性分析新方法;发展涡致振动的非线性振子模型,提出抑制涡致振动的多种途径。领导和主持多项型号关键动力问题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提出建立“地面效应空气-流体力学”的框架设想并对其研究内容作了充实与发展。开拓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应用研究,在结构风致振动、风力机气动弹性和体育流体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工作。2003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季羡林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县。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季羡林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李德仁
男, 1966年8月生于山东济宁市,1987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机专业,考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师从潘垣院士(高压专业),分别于90年4月和94年3月获硕、博士学位,94年3月入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何多慧院士(加速器专业),96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曾在中国科技大学承担研究生课程-《加速器磁场和电源》教学,目前承担本科生电机学教学;共发表包括IEEE Trans.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22篇,SCI、EI收录21篇;获包括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项共4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发明专利4项(3项排第一)。先后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套驱动连发电磁炮的25MW被动补偿脉冲发电机和驱动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器的10MW脉冲发电机的电磁设计与实验;97年在相关国国际会议上提出重复频率脉冲源驱动加速器和电除尘器的新方法;研制成功的全固态高压高速探测器已投入军民两用。
梁树权
分析化学家。1912年生于山东烟台,原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1934年赴德国留学,1937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哲学科博士,继在奥地利维也纳(Wien)大学分析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38回国,历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重庆大学化学系教授。1947-1949 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长春综合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和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前后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常务理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化学会志 》主编,国际分析化学刊物《Talanta 》学术顾问。1958-1966任中国科技大学校务委员, 兼职教授, 并兼副系主任,八十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1939年发表的(铁原子量修订)博士论文中的数值, 翌年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所采纳, 并得到长期沿用。1953年承担了白云鄂博铁矿的全部分析工作,成功地解决了选矿及冶炼白云铁矿中的疑难分析问题, 为我国包头钢铁公司的设计和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1954,1955年分别在抚顺及鞍钢现场, 对因烧结及冶炼含氟铁矿石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最早的研究, 开我国环境化学分析之先河。近十年来研究并建立了各种分离、富集方法, 如泡沫浮升、负载树脂、熔融萃取和微晶析出等, 尤其针对我国的丰富资源稀土和贵金属等。他首次研究了负载树脂孔结构参数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大孔聚异丁烯酸甲酯型负载树脂的制备分两步进行。他发现了在低酸度下具有优良的稀土分离性能的萃取剂八碳异烷基膦酸1-甲庚基酯(5712)。近年又率先提出一类新型试剂——高分子显色剂。将某些含甲酰基的显色剂与聚乙烯醇或聚烯丙胺缩合, 所得之高分子显色剂比原小分子显色剂在灵敏度和选择性上均提高颇多。为有机分析试剂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梁树权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六十余年, 为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振兴, 尤其为我国的分析化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著、译、校订书籍十余种, 如《铁矿分析法 》、《容量分析 》、《无机痕量分析 》、《络合滴定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等;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王忠诚
1925年出生于山东烟,195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是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他把自己的渊博知识、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为使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跨入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五十年,王忠诚院士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他率先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
影,撰写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专著。这一成就,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三十年。他是我国显微神经外科创始人,使神经外科手术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他是世界上脑血管畸形手术经验最丰富的专家,成功实施了上千例颅内动脉瘤手术。1981年率先开展对脑干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已完成该手术三百八十余例,数量质量居世界领先水平。在本世纪末下一世纪初,主导着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在神经外科领域为中国赢得荣誉,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神经外专家。
薛其坤
1963年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曾获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是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
万哲先
数学家。原籍湖北沔阳,生于山东淄川。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50年代和80年代初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了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60年代中和90年代初运用化庚开创的中国典型群学派的矩阵方法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获得了系统的主要成果,并利用它构造了一些结合方案、pbib设计和认证码。90年代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卷积码,澄清了一系列疑问。最近证明了对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是对华罗庚开创研究的矩阵几何的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彭实戈
数学家。山东大学教授。1947年生于山东省滨县。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院院长。在控制论方面,获得了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在概率论方面,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首先获得了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建立了一大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对应关系,将20世纪50年代初的Feynman-Kac路径积分理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建立了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g-期望理论,将Kolmogorov创立的概率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并将其应用于动态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与计算。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第一负责人,对在我国建立“金融数学”新学科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曹雪涛
男,山东省济南市人,1964 年生,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和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DC亚群,且发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论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提出了DC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人DC cDNA文库中自主发现多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其中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12篇,此外,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 Med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上述论文被SCI他引833次。编写和共同主编专著3部,参编10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8)和二等奖2项(1992,2000)、国家II类新药证书2个、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指导的4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博论文。
王文采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
于天仁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化学家
注: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未经核实 资料不全,希望大家能帮助补齐。
男,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54—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一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经SCI等检索,已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400多次。他主持完成的“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50余人。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解思深
物理学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岛。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科技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做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温度、气体种类和压力、催化剂及衬底对其产率、质量和管径分布影响的一些经验规律;发明了可控制多层碳管直径的定向生长方法,制备出离散分布、高密度和高纯度的定向碳管列阵;首次对多层碳管的拉伸特性进行了研究,单个多层碳管径向的压缩性质,及高温、高压下多层碳管的相变规律;首先观察到了碳管的三阶拉曼谱、三阶光学非线性效应;首次发现多层碳纳米管的声子谱具有平方结构,低温下比热与温度成线性关系;首先用连续介质弹性理论得到碳管的弹性自由能表达式和碳管的平衡形状方程及可能的形状,与实验符合很好。另外,在超导氧化物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测定上有过重要的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炳炎
(1934.10.14-)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人。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708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设计的"向阳红"号远洋调查船、"813"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的开拓性研究等都是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在长期研究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洁
1937年6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共党员,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9月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四川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首席教授。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2月负责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利用超导约瑟夫森效应监督并保持国家伏特基准"并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晋级为研究员。1987年10月-1990年10月在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任客座研究员,获美国商务部NIST奖状。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负责完成了"国家电压基准"并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巴黎米制公约大会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为米制公约组织最高学术机构,由48个会员国政府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出的18 名委员)。1994年以来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4月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佟振合
有机化学家。生于山东梁山。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利用特殊微环境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并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研究了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曲钦岳
男,天体物理学家。山东牟平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密星体的一种新类型,并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质量极限;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异的超新星遗迹的理论模型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济生
1943年5月31日出生于山东济南。 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方面,发现了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提高了定轨精度。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各型号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专著《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对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在卫星测控工程方面,对卫星测控软件系统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设计思想,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测控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敦欣
海洋学家。 生于山东即墨。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太平洋发现“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独立于氧的一个保守量的概念引入大洋环流反演模式,提高了反演模式的确定性和计算精度;提出的浙江沿岸上升流非风生机制,修正了传统的风生沿岸上升流理论;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现象,推进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沉积之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嗣瀛
1925年4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培养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博士后2人。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宝荣
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1月3日出生于山东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获博士学位。曾任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和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和在不同海洋环境下控制材料腐蚀的工程技术系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和《海洋腐蚀一落千丈防护》两本专著和三本论文集。共发表论文135篇(其中SCI收录15篇,CA收录51篇),倡导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担任首届主任,培养了2名博士后、7名博士生和多名硕士生。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业立
1938年3月29日出生,物理海洋学与海洋环境工程专家。山东省荣成人。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2年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在海波理论、海洋环流理论,海洋遥感动力学和海洋数值模拟等领域都有创新性的开拓性工作。首先提出并独立设计研制具有相互作用功能的风浪流联合数值模式、全动力漂油数值模式和联合概率统计方法,解决了石油开发和海上工程环境研究的关键技术。通过国际招标承揽多项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区和国内海上油田的工程设计参数计算,被国外海洋石油界誉为国际一流水平的工作。开拓海洋遥感动力和数值解译技术、海洋遥感资料同化技术和海洋遥感机理研究新领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立信
1942年12月12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曾任教授、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现任青岛大学眼科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教授、研究员。作为首位人员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临界诊断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先在国内外提出角膜组织是单纯疱疹病毒I型除三叉神经节外,又一潜伏和复发源地理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4500余例角膜盲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撰写出版了我国首部《角膜移植学》专著。是我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之一。近六年来,为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7000余例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主编出版和再版了《人工晶体植入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9篇,居1978-1999年中华眼科杂志撰稿人(第一作者)之首,被Medline收录43篇。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主编6部。培养博士8名,硕士35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秉聪
1921年10月10日出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山东省黄县人。1948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青岛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根据我国有大面积松软地面需开发利用的实际,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理论上,首次提出"畸变模型理论"、"半步行理论"、"仿生步行与仿生脱附理论"。在工程实践上,主持解决我国拖拉机下水田问题,发明的半步行轮已在宁夏农村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研制的仿生脱附技术与材料已形成10余种中试产品,主持创建仿生技术与仿生材料中试基地,使仿生步行机械和仿生脱附技术进人工程化实用阶段。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华诗
(1939.8.28-)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山东省夏津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校长。教授。1967年参加完成"海带提碘新工艺规模生产"工程,为我国海带提碘工艺奠定基础。 1975年主持研制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生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4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PSS(西药),经设计投产,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世纪90年代又发明研制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藻维胶囊等4个系列的保健品,且全部建厂投产。共获5项发明专利。创办我国唯一的海洋药物化学专业,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福绥
1927.12.27-)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生于山东省昌邑县。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早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而后转人生态学及动物地理学研究,均作出一定成绩。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和养殖学研究。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创建了贻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地推动了贻贝养殖产业化。1982年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研究解决了海湾扇贝移植后的许多生物学问题,并在产业化规模上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的关键技术,并致力于向社会推广,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化。至1996年累计产量达150万吨,产值约60亿元。20世纪90年代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至南海与东海,现已初具产业规模。进行的引种复壮研究,及时解决了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衰退问题,保证了养殖产业持续发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陈家庚农业科学奖1项及省部级奖多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 运
1952年9月出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技术定量诊断瓣膜性心脏病的四个全新模式和计算公式,被国际上公认为“张氏模式”。在国际上较早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导管与多普勒同步血流动力检查、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等多项技术,显著提高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9篇,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和《介入性超声心动图学》,参编专著13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法箴
1935年5月13日出生,海水养殖专家。山东省莱州人。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开创了中国的对虾养殖业。20世纪70年代成功地进行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80年代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成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跨人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承鲁
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生物学研究,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
叶连俊
男,民族:汉。1913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中共党员。193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理学士。1945~1947年考取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进修水文地质学,并参加了在美国垦务局进行的长江水坝设计有关的地质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及博士生导师。曾任地质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沉积学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沉积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北京市科协会员;国际沉积协会理事;地科联沉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及《科学通报》两刊副主编;《地质学报》及《地质论评》副主编:《地质科学》主编;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五十年代以前,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调查研究工作。1984年主持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五十年代以后,响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工作重点从事沉积学,特别是沉积矿床学工作。1952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沉积学研究室;1978年创建了中国沉学会及《沉积学报》,促进了沉学及沉积矿床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独著或合著(第一作者)中英文专著十余卷。在矿种方面主要对锰、磷、铁、油气、铀、金等做了较多工作。结合中国的具体地质特点,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见解。如:《中国锰矿床的沉积特点》、《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建造》、《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中国磷地岩》、《沉积矿床物理富集成矿说》、《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说》《生物-有机质成矿说》(共三卷)等等。在上述这些论说中所反映的一个总的事实表明沉积成矿并非单一作用的产物,而是一个受地质背景制约的多因素多阶段长期演变过程的产物;是表生带生物、化学、物理三大沉积地质作用交互制约和迭加的综合。是地球化学、地质物理及生物兴衰繁衍的综合产物。成矿是事件性的;是表生带地壳物质演化与变革沉积分异的产物。成矿是特定沉积环境和地质结构背景的产物。为了辩认不同质量和规模的各种经济矿床的时空定位规律和标志提出了如下事实及概念:即"含矿建造"、"含矿岩系"、"成矿系列"、"成矿序列"、" 成矿旋回"、"成矿时代"、"成矿周期"等控制成矿进空展布规律的物质基础,作用过程及地质背景条件;工业矿床的具体“时空定位”还受“边界效应”及“沉积间断效应”的制约。从具体矿床的质量优劣及规模来看,更多地是受所属"地体"的稳定程度及"限矿构造单元"继承性的制约。这些都可作为"成矿预测工作"的具体操作依据。四十年来共计培养硕士生20人,博士生23人,博士后6人。五十年来获得国家级及院部级的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及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奖等十余项。最近合作完成的《我国重要金矿的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三);《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和成矿背景》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获一九九八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郭 雷
1961年 11月生于山东淄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自动控制专业。1982年至1987年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87年应邀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89年回国。此后,作为访问教授多次赴欧、美等国短期访问。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系统科学研究。他所研究的动态系统涉及随机性、不确定性、非平稳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等实际中普遍存在的复杂性特征。迄今发表专著2部,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1991—1993年任美国学术刊物《SIAM控制与优化》副主编。1999-2002年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系统辨识委员会主席。1993年因解决了“最小二乘自校正调节器的收敛性与稳定性”这一国际控制理论领域20年悬而未决的著名难题,而获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三年颁发一名的“青年作者奖”。1998年,因“对随机系统自适应控制和递推辨识理论的贡献”而当选为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Fekkow),曾于1987年和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9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曾于199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作1小时大会报告,并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
崔尔杰
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高阳。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开展航天器非定常气动力和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突破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提出利用非定常激励进行流动控制获得高升力的方法并揭示其机制;建立和发展复杂飞行器外形考虑气动干扰的气动弹性分析新方法;发展涡致振动的非线性振子模型,提出抑制涡致振动的多种途径。领导和主持多项型号关键动力问题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提出建立“地面效应空气-流体力学”的框架设想并对其研究内容作了充实与发展。开拓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应用研究,在结构风致振动、风力机气动弹性和体育流体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工作。2003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季羡林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县。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季羡林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李德仁
男, 1966年8月生于山东济宁市,1987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机专业,考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师从潘垣院士(高压专业),分别于90年4月和94年3月获硕、博士学位,94年3月入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何多慧院士(加速器专业),96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曾在中国科技大学承担研究生课程-《加速器磁场和电源》教学,目前承担本科生电机学教学;共发表包括IEEE Trans.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22篇,SCI、EI收录21篇;获包括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项共4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发明专利4项(3项排第一)。先后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套驱动连发电磁炮的25MW被动补偿脉冲发电机和驱动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器的10MW脉冲发电机的电磁设计与实验;97年在相关国国际会议上提出重复频率脉冲源驱动加速器和电除尘器的新方法;研制成功的全固态高压高速探测器已投入军民两用。
梁树权
分析化学家。1912年生于山东烟台,原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1934年赴德国留学,1937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哲学科博士,继在奥地利维也纳(Wien)大学分析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38回国,历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重庆大学化学系教授。1947-1949 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长春综合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和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前后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常务理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化学会志 》主编,国际分析化学刊物《Talanta 》学术顾问。1958-1966任中国科技大学校务委员, 兼职教授, 并兼副系主任,八十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1939年发表的(铁原子量修订)博士论文中的数值, 翌年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所采纳, 并得到长期沿用。1953年承担了白云鄂博铁矿的全部分析工作,成功地解决了选矿及冶炼白云铁矿中的疑难分析问题, 为我国包头钢铁公司的设计和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1954,1955年分别在抚顺及鞍钢现场, 对因烧结及冶炼含氟铁矿石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最早的研究, 开我国环境化学分析之先河。近十年来研究并建立了各种分离、富集方法, 如泡沫浮升、负载树脂、熔融萃取和微晶析出等, 尤其针对我国的丰富资源稀土和贵金属等。他首次研究了负载树脂孔结构参数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大孔聚异丁烯酸甲酯型负载树脂的制备分两步进行。他发现了在低酸度下具有优良的稀土分离性能的萃取剂八碳异烷基膦酸1-甲庚基酯(5712)。近年又率先提出一类新型试剂——高分子显色剂。将某些含甲酰基的显色剂与聚乙烯醇或聚烯丙胺缩合, 所得之高分子显色剂比原小分子显色剂在灵敏度和选择性上均提高颇多。为有机分析试剂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梁树权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六十余年, 为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振兴, 尤其为我国的分析化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著、译、校订书籍十余种, 如《铁矿分析法 》、《容量分析 》、《无机痕量分析 》、《络合滴定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等;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王忠诚
1925年出生于山东烟,195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是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他把自己的渊博知识、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为使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跨入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五十年,王忠诚院士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他率先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
影,撰写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专著。这一成就,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三十年。他是我国显微神经外科创始人,使神经外科手术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他是世界上脑血管畸形手术经验最丰富的专家,成功实施了上千例颅内动脉瘤手术。1981年率先开展对脑干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已完成该手术三百八十余例,数量质量居世界领先水平。在本世纪末下一世纪初,主导着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在神经外科领域为中国赢得荣誉,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神经外专家。
薛其坤
1963年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曾获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是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
万哲先
数学家。原籍湖北沔阳,生于山东淄川。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50年代和80年代初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了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60年代中和90年代初运用化庚开创的中国典型群学派的矩阵方法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获得了系统的主要成果,并利用它构造了一些结合方案、pbib设计和认证码。90年代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卷积码,澄清了一系列疑问。最近证明了对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是对华罗庚开创研究的矩阵几何的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彭实戈
数学家。山东大学教授。1947年生于山东省滨县。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院院长。在控制论方面,获得了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在概率论方面,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首先获得了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建立了一大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对应关系,将20世纪50年代初的Feynman-Kac路径积分理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建立了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g-期望理论,将Kolmogorov创立的概率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并将其应用于动态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与计算。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第一负责人,对在我国建立“金融数学”新学科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曹雪涛
男,山东省济南市人,1964 年生,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和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DC亚群,且发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论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提出了DC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人DC cDNA文库中自主发现多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其中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12篇,此外,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 Med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上述论文被SCI他引833次。编写和共同主编专著3部,参编10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8)和二等奖2项(1992,2000)、国家II类新药证书2个、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指导的4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博论文。
王文采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
于天仁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化学家
注: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未经核实 资料不全,希望大家能帮助补齐。
评论: 1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7768



江苏无锡出生的院士特多,山东出生的与其相比,太少!我们山东人要加油啊!但是在考核了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之后
,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