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曲阜

  离开曲阜三年多了,总想到那些曾经的日子,关于曲阜的怀念几近让我梦绕魂牵。两年前,我还在学校,应学院刊物的邀请写过一篇同题作文,那中间说了些什么,我已不记得。总觉得那时的所谓思念是不成熟的,原谅我当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妄。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那时女友尚在曲阜师大读书而频繁出入曲阜,从未有真正意义的告别,再是我没有深刻体味离开那里带给我的心灵失落。等到我来南方,远离亲友远离家,才感念起以往岁月的美好,尤其在曲阜度过的日子。
  01年前,我一直认为曲阜隶属泰安,这种错误的观点根深蒂固。小时候,父亲随镇政府考察团外出,先去曲阜后去泰安,带回一大摞照片,于是我未曾深问就一厢情愿的把曲阜划归到泰安去了;上高中,语文课第一篇文章就是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文中提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更是加深了我的错误印象,我又一次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圣人的家乡曲阜塞给了泰安。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贻笑大方。01年深冬,我在莒县荒冷的街头听到电话那边的人说曲阜隶属济宁市,我怎么也转不过来弯,我想她肯定是弄错了!虽然她在曲阜上学!回去看地图,终于知道错误的是自己。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同学在曲师大上学,后来成了我老婆。
  我仅在曲阜待过一年,之后随院系搬到日照,再之后就开始了两地往返的日子,终致患上火车恐惧症。可这没阻止我对曲阜的向往,通常两周不到,我就跳上开往曲阜的火车。那里有熟悉的环境和思念的人,我一回又一回的不厌其烦。班里的很多同学见不到我,致使快毕业了班里有很多人还互相不认识,他们只是把我和班里那个频繁往返曲阜的人对不上号。曲阜,同样在他们的思念里跳跃。
  师范大学在曲阜城的西郊,很好地融入了古城的沧桑,严静肃穆、枝树参天,这是我喜欢的大学印象。不知是不是因为孔子家乡的缘故,学校里的学生努力程度让我吃惊,甚至甚于高中。初,我以为是学校强制的结果,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完全是学生自觉地努力。早上,若起得晚,你别想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找到一个空位。02年冬天,我亲身体体验了一回学生占位学习的疯狂。曲阜的冬天6:30才天亮,那也是图书馆开门的时间。5:15我就起床,15分钟后我到图书馆,发现那里早已排了五人一排、不下十米的长队。之后学生陆陆续续的来,等到天亮后回望一看不到头。看门人姗姗来迟,小心翼翼费了老半天劲才打开门,因为很多人往前挤他根本开不开。门一开,人就像泄洪的水往前涌,前面的人被挤得叫苦不迭,后面的还是硬上。先进去的飞一般的上三楼、上四楼、上五楼,五分钟不到,几千个座位上就都摆上了书。那些没占到座的垂头懊恼,抱一丝希望四处寻找,占到座的飞快地下去吃饭,这一天她不用再为没地方学习而犯愁了。我因瘦小,灵活,总算占到了几个座。从四楼下来,就看到图书馆的门被挤拦了,玻璃碎了一地。女友告诉我每天早上几乎都这样,甚至有很多人被挤倒挤伤,我真后怕,长期这样下去,说不定会闹出人命来。
这是我见过学习氛围最好的大学。高中时班主任就向我说过曲师的学习氛围何等好,终于见到,果然。这里的学生自进校的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立志考研,之后四年学习风雨不隔。这是圣人的故乡,学生诚恳求学,扎扎实实。大学总不免受外界的冲击,很多别的大学存在的东西她也会存在,但我没见到一些学习之外的东西影响学生的学习。曲师谈恋爱的不少,但几乎很少因此影响学业,四年后绝大多数比翼双飞。中国的最有名大学都可以见到曲师学生的身影。
  大约04年,《中国青年报》报道曲师考研,文中对学校的导向提出质疑,认为这不但影响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也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因为中国的名校招研基本被曲师这样的三流院校的学生垄断,致使名校本有的毕业生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引发了教育界对此问题的大讨论。一些名校教授表示了对曲师等院校的不满。我想不明白。自古以来读书人依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直被认可,现在曲师的学生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光明正大的方式入名校怎么就被否定?我觉得那些所谓名教授言语露出他们学术贵族的嘴脸,缺少大学所应该有的人文关怀。曲师的学生也许的确不如名校的学生资质聪颖,但他们努力拼搏、对知识的向往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这场论战来势汹汹,但并未影响到风暴中心的曲师学生,第二年,他们依然昂首入名校,几年之后,他们会是社会的中坚,我深信不疑。
  师大宽厚的氛围很适合山东人质朴的性格,让我感觉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西联教室古朴静幽,我曾在那里度过一年美好岁月。我的书桌临近窗户,秋风起,我看到树叶漫天飞,就想起家门外的那棵梧桐以及幼时母亲收拾树叶作柴烧的时光,那些日子绵密的像母亲在我衣服上缝补的针脚,浅浅深深笼在身上,时时温暖我的心。我在那里结识一群很好的朋友,彼此互相帮助,虔诚无限。现实的岁月模糊了很多东西,唯独友情亘古恒心,历经岁月的剥蚀,愈发晶莹剔透。
  出师大东门,一直往前,约三里路,便到孔庙。庙门高大阔气,往里是一座又一座的石牌坊、城楼式的门和辉煌的琉璃建筑,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庙门外是万仞宫墙,连接古城城墙的中心,象征了孔子无与伦比的地位。孔庙的左首便是孔府,供历代衍圣公居住。这里古朴沧桑,古树参天;游人如织,他们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这里拜谒孔子。我在03年“非典”解禁后免费游览了三孔,只是那天游人太多,又一天的时间太过匆忙,没能很好体会故城的文化精髓。之后来去匆匆加上银子捉襟见肘,始终缘铿一面,到离开也没再迈进三孔的大门。我们离开了曲阜,带着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去年现在,我和女友在江南湿冷的冬天回忆大学时光,说总有一天我们去曲阜再住上段时间,再去品味古城的小吃,再去看东门外昏黄的灯光……但,到现在也没有实现。
  曲阜的地名街巷大多蕴含历史的典故或文学的意味,初一听到就让人对于这座城市肃然起敬。像陋巷井、半壁街、阙里、静轩路……,不胜枚举。这不禁让我想起家乡日照,一个在黄海边上的小城,道路并不多,却没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清一色的“青岛路、北京路、烟台路……”一听就是没文化的表现,扔到城市堆里就找不着了。曲阜人说一口浓重的鲁南话,亲切厚实,我曾和女友说听他们的话就知道他们是有历史的。这种声音让人心里踏实。女友和我都喜欢在曲阜消费,买东西,你不用担心他们和南方城市那样漫天要价,物价甚至低于我落后的家乡。师大东门外的餐馆实惠得让你觉得像在自己家里吃饭,华森、鲁能、创业是我最常去的三家饭店,正宗的鲁菜物美价廉。常去曲阜,住宿自然是问题,好在那里住宿甚便宜,15元的房间,讲价10元就可以住的到,若是房间没有电视,给5块主人也可以让你住。说到住宿,还有个“故事”:初去曲阜,晚上和女友出去逛街,发现临大学而住的居民早就在街上悄然等待,每遇一人,几乎都问你住宿吗,弄得我和女友好不尴尬。即使白天上街,你也经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尴尬的热情,我曾经因此甚为生气,措辞激烈地写了一封信欲呈交曲阜市市长——圣人的子民岂可在家自开旅馆为恋爱中的学生提供“方便”,真是有伤风化!让他整治这种乱开旅馆的行为;可没想到后来自己竟然加入到住宿的大军中去,享受着那些非法旅馆提供的便利,那封信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我无端想起曲阜的好,心底涌起的全是思念。进入两千年,我去了中国很多城市,大多没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因为经济发展了,人心变了,对于利益的追逐让这些城市的人日渐冷漠,甚至包括我曾经极为向往的苏州。住在城市的人,老死不相往来,他们不再热心,不再感动,甚至不再回忆昨日里的自己。曲阜较好的保存了历史的风貌,这里的人虽然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可还保有鲁人诚实厚道的品性,怎能不让人感动怀念?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约定十年后再聚首,地点没选在日照而是曲阜。那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不去,但我相信他们对曲阜的怀念不会少,在脑海里默默点数在曲阜的日子……

[本日志由 wlsky 于 2007-09-05 09:57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2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618
回复回复独钓寒江[2006-12-01 06:25 PM | del]
写的不错 比原来的那篇好
这回不说你废话多了
哈哈
回复回复xpb[2006-11-24 11:57 AM | del]
  哈哈,你上次写的那篇,早被我保存起来了 ,只是当时发的时候没通知你,原文见这里:
http://www.xpb.cn/blog/article.asp?id=276

  我们去的东门外的餐馆,我只隐约记得有个华森,没想到你能清楚的记得好几的的名字。除了那次去“三孔”走的最远的一次大概就是跟齐鲁去买手机的那次了,遗憾的是没有多出去转转。

我想以后有个时间,我们一定相约去曲阜... ...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开启